读《牛虻》有感
——无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读着这首诗,回顾牛虻的一生,眼前仿佛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它闯过浅滩和激流,它越过乡村,跨越城市,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
我的心亦跟着跳动,牛虻虽亡,但牛虻的精神永存!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地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地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英勇斗争。牛虻是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
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琼玛是牛虻在亚瑟时代就心生爱慕的人,只可惜由于无意中泄露了组织秘密,被视为叛徒。琼玛的一记耳光打碎了亚瑟的心,他的爱情也从此暗淡下来。13年后,当亚瑟化作牛虻归来,身心俱已大变。他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即使在她面前内心再次强烈地翻滚着爱情,也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这种残酷的折磨让琼玛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内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琼玛悲痛欲绝。“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吉达是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并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某些需要时的陪衬。她怎么能甘心呢?她不仅要占有牛虻的肉体,还要争取他的灵魂。可是,牛虻的灵魂除了属于革命,属于自己的信仰,还属于暗恋的琼玛。这就注定了无论做什么,怎样做,吉达都是和悲剧连为一体的。但吉达就是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燃烧自己,直至化为灰烬。
回到祖国后,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姑娘琼玛,为了理想他不得不放弃爱情与生命。刑场上的他从容不迫,的确,他就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读完《牛虻》,我们便读懂了两个字――精神。人不能没有独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也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信仰,人在这世界上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嵩高的信仰,如同一盏指路明灯,赋予了人无穷的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虽无形,但却鼓舞着人直面人生,勇敢承受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态度看待生与死。可是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呢?牛虻告诉我们,那就是对事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就是意志的力量,就是难以磨灭的思想,就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是……
如今,牛虻已是英雄的化身,时代的灵魂,在作者的笔下,他虽然不是完美的毫无瑕疵的英雄,但他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性格是复杂的,是矛盾的,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他曾经幼稚激进过,也有忧伤脆弱的一面。要不,也就不会背乡离井,也就不会成就后面那个潇潇洒洒的牛虻。无法调和的仇恨,感人肺腑的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贯穿着牛虻的一生,正因为如此,牛虻的形象才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真的,牛虻已经得到了永生啦,他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小心灵,他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牛虻的灵魂穿越,铭影响你我!愿牛虻精神永存!
——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文章作者:xinjie
文章地址:http://www.luxinjie.com.cn/2022/dlnyg435253/
版权声明:
除有特别说明的以外,本网站的作品(著作、文章、书法、摄影、美术作品等等)均为原创,保留所有版权,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